記得那還是兩年多前,我看到一個視頻廣告片:萌大叔吳秀波,正在聽人介紹DELL多么多么牛逼,然后吳秀波對著電腦說話了:“那你還紅那么晚,跟我似的。”
哇,當時看了的第一反應是,吳秀波太可愛了、太萌了。
事實上,2011年時,萌這個詞還沒那么流行,2011年時,吳秀波雖然還沒有像今天這么紅,但當時因諜戰劇《黎明之前》的播出,吳秀波人氣爆漲,而且大器晚成也是其標簽之一。
找明星代言產品,這太正常不過了,但我看了吳秀波的戴爾代言廣告,卻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紅那么晚”這樣的臺詞,不僅把吳秀波“大器晚成”的特點與產品有機地結合起來,最重要的是,這其中的“自嘲”心態,在科技公司的產品廣告中,可是太少見了。
越是自信,越敢自黑,越是從容,越敢自嘲。
果不其然,這個極有特點、極容易給人好感的視頻廣告,一下子在網上傳播開來,點擊幾百萬,而且當時還在天涯、豆瓣上形成了話題討論。
兩年多過去,今天當我采訪戴爾大中華區消費及小企業市場部執行總監肖三樂,提到當年吳秀波這支廣告片時,才發現這一系列創意就肖三樂操刀的。
在與肖三樂聊了市場營銷的話題之后,可以發現,從2010年的戴爾儲錢罐、2011年的吳秀波廣告到今天社交媒體大行其道,其實真正以“玩”的心態,與網民一起玩社交媒體,戴爾才是鼻祖。
雖然“玩”得很早,但當所有公司都已經走上社交媒體之時,戴爾又有何新招?
其實總結與思考戴爾的社交化之路,對科技企業的同行們都會有所裨益。
一、 戴爾的務實:消費者市場從五到七
2011時,我曾經寫過《戴爾轉型謎局》,那篇文章講的正是戴爾在向企業級轉型同時并不放棄消費者市場的務實做法。
一邊堅定地向企業級、IT服務轉型,一邊還在消費者市場做著基礎的品牌推廣工作,其實戴爾審慎轉型的背后,其實是IT行業未來的不確定性。
一方面戴爾在IT服務領域,沒有如IBM一樣的優勢,完全靠服務、軟件就可維持公司的持續發展,戴爾仍需要在提供IT服務時,打包進自己的PC硬件等產品,這也是為企業提供“端到端”服務的保證。另一方面,戴爾也需要在PC終端繼續發力,維持品牌知名度,以保證戴爾向IT服務領域的推進。
IT行業的發展不確定性,讓戴爾在轉型中選擇了“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兩面齊頭并進的做法。但三年來發展結果證明,戴爾的兩手準備的務實做法有了成效。在企業級市場,戴爾戴爾服務器已經連續八個季度服務器市場占有率成為中國市場第一,最新的市場份額已達20.2%。
在存儲方面,戴爾在全球iSCSI存儲市場占有率也是第一。隨著戴爾成功私有化,戴爾的步伐開始變得更加開放和大膽,邁克爾·戴爾放言“戴爾要像當年顛覆PC和x86服務器市場一樣,顛覆存儲市場”,當年那個PC行業壁壘的破壞者,似乎又將在企業級市場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與曾經的戴爾PC業務的高峰相比,這幾年在消費者市場,戴爾可以說是“低調堅守”,雖然并沒有過多參與手機、智能穿戴這些熱門的個人消費產品,但個人PC、平板電腦等產品,因為堅持了特色之路,反而在消費者市場更引發了追捧,比如,戴爾本來以南亞等五大區域作為個人消費產品的核心市場,但現在這五大區域要拓展為七大區域。
“個人電腦的玩家越來越少,這反而成了我們的機會”,肖三樂如此強調。戴爾當年以“不確定性”而低調發展的個人電腦市場現在反而越做越大。
“聯想仍是第一,但戴爾在中國市場已經成為第二,”這就是戴爾的務實。PC市場雖然已是夕陽,但市場仍在、盤子仍在,能賺錢為何不賺?
戴爾因“不確定性”而發展出來的“動態調整”、且行且珍惜的戰略,我認為,是科技行業不斷嬗變之際,諸多大公司正在轉型之時可以參考的一個轉型樣本。 轉發請注明:丁丁貓